糯米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糯米文学 > 禅观与净土 >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2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第1/2页)
  
  我们净土宗念佛的人,在生命当中会有两种功德出现:第一个,你今生的身心世界能够离苦得乐;第二个,临终能够往生西方。那么这两种功德,最重要的就是临终的往生。因为你不能够离开三界,你念佛人还是失败。因为你生命没有产生大方向根本上的改变,你违背了弥陀本愿安立四十八愿的本意,这句佛号绝对不只是让你得到来世的快乐而已,这不是弥陀设计的本意。
  
  所以净土宗的成败只有一句话——就是你临终是不是往生,这是关键!临终成功,你就是成功;临终失败,你今生就是失败。不管你平常这个佛号,把你的今生生命念得多好,因为这都是生灭法,所以净土宗千念万念,整个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拼临终!你平常可以充满了逆境,这个都没关系,这都是一时的。所有净土宗的人,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愿我临终无障碍”,因为这个太重要了!你平常起业障,这个没什么大不了,该还的还,但是临终的时候你还不起。临终的时候,你根本就没有这种条件来起业障,因为你不能这个时候失败,否则,那你就得付出一生的代价。所以你平常起业障,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你临终起业障那就惨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让所有的业力临终不能起现行。
  
  这个业牵涉非常广大。因为你无量劫来在整个第八识的仓库当中有无量无边的业力,你怎么办?所以你必须要先过滤。《楞严经》讲,先把强大的业抓出来。其实有些业,它不一定有得果报的力量,也就是说它没有急迫性,它不可能马上得果报;但是有些业有急迫性,它马上要得果报的。你在处理业障之前,最好先把业做一个区隔。
  
  怎么区隔呢?《楞严经》它讲出一个判断的方法。它说一个人会造业,他一定有感受。你曾经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快乐的感受,不管你是去骂人、去打人、去做杀盗婬妄,它一定会给你一种莫名其妙快乐的感受。因为我们对于痛苦的事情是排斥的,你真的产生一种虚妄的快乐、乐受出现。
  
  第二个,这个乐受带动你一个邪恶的思想,你认为这样对你来说有好处,是作功德想。
  
  第三个,当这个思想不断地活动以后,你产生一种执着了,受、想、行,当这个思想产生一种坚固的执着,你已经产生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非做不可。好,糟了!当你的思想产生一种主宰性、产生一种强烈的习惯性了,这个业就一定会得果报,临终一定会得果报。
  
  所以会得果报的业,它必须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你现在还在造作;第二个,“深生好乐”,你造这个业的时候是非常欢喜,谁劝你都不听。这个业它不管是杀盗婬妄哪一个业,它一定会在临终起现行的,来破坏你的佛号。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种有急迫性的业先抓出来,否则你不可能去面对所有的业。
  
  就是有的业它已经沉淀下来。比方说,你今天做一件事情,你是被迫的,叫做偶一为之,在某一种情况下一时的失念,做了以后你马上忏悔,而且你已经断了相续心,也不再造作了,这个业没问题,它已经是沉淀下来了,它已经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它虽有业,但是没有力量,它也没有形成一种业力,它只有业没有力。
  
  所以我们在忏悔之前,在处理业之前,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业都会形成障碍,有些只是业;但是有些业会形成障,叫做业障。你先把那个会障碍你的业抓出来,先处理业障这一块——就是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业,你要小心!因为它活动炽盛,它已经是一个活的业力了,它一定会在你临终得果报的,一定会的!不管善业恶业。所以我们在面对业之前,你必须先看清楚自己的业,哪些业是一个已经死亡的业、沉淀的业,这一块你先不要管它;哪些业是充满强烈的生命力,不断地在活动,不断地在增长的业,这一块你就要先注意,你先把这个业做一个区隔。
  
  丁二、业果相续
  
  好,我们来谈谈相续的问题,业果的相续。
  
  我们把这个种子跟现行之间的关系,先把它念一遍。
  
  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现行——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
  
  种子跟现行最大的差别,我们简单地讲一下。
  
  种子就是一种潜伏的能量、潜伏的功能,它没有表现出来;现行就是它表现在身口意三业,它是一种活动,它可能表现在身体的身业,可能表现在语言的语业,或者表现在你思想的活动,就是它已经有一种造作活动的,叫做现行。
  
  那么种子会引生现行,现行也会加强种子。我们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的业会变成增长广大?因为你让现行跟种子产生强烈的互动。
  
  我们看这个表。(业)身口意的造作行为
  
  比方说,你身口意做了一个行为,这个是一个现行,这个现行当下会熏习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本来这个种子也就是潜伏的功能,当你做了第一个种子的时候,种子有一种特色,当你种下一个种子,它会自然产生一种蔓延的功能,它会产生等流性。就是说你做了第一次,你就莫名其妙有一种力量想要做第二次,这就是唯识学说的等流性。
  
  这个种子它自己会有一种力量,把自己往外延伸的功能,除非你马上发觉,马上忏悔,马上对治。如果你今天都不管它,顺其自然,那它一定会——现行熏种子,它一定会种子再起现行,遇到因缘它会做第二次,做第三次、第四次。
  
  当现行跟种子产生一种循环的时候,这种业你就要小心了!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现行跟种子之间产生一种强烈互动的时候,这个就是带有生命力的业,就有得果报的力量了。
  
  当然它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它只是在酝酿当中,它还没有成熟,那这就是你的机会;第二个,它已经成熟了,已经变成果报了,那就不能改变了。所以我们忏悔的时机,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活络的业它还在酝酿,但是被你抓到了,这个业有问题了,它还没有得果报,就是处理这一块;当这个业成熟了,那你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认命了!你今生的果报是没办法改变了。比方说你是一个女众,你有本事把它忏悔变成男众?试试看,不可能!凡是这个业得果报了,佛法叫做认命。
  
  所以你看佛法,佛教的修行,重点都是放在未来、来生,佛教是一个活在未来的宗教。因为讲实在话,你今生能改变的有限。你今生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业已经成熟了,你打开经典看看佛陀的开示,佛陀说的所有的功德,绝大部分都在讲来生的事情。因为你今生很难改变了,因为它是一个成熟的业,一群成熟的业起现行了,所以佛教的思想观是这样——让你放弃今生,注意来生。
  
  我们凡夫刚好相反,我们太重视今生。我们是重视果报,凡夫是重果报,而轻忽你的因地,我们是宁可重视今生而放弃来生,在果报上计较。其实你今生会投生在什么家庭,会跟谁结婚,会生几个小孩,谁做你的子女,你今生的财富有多少,基本上都固定了,很难改变了;而且今生的你跟你今生的行为没有关系,跟前生的你有关系。你今生的快乐,你不要太得意,跟你今生没有关系,不是你今生造的,你要感谢前生的你,那是你有一个美好的过去。你今生很痛苦,你也不要怀忧丧志,也不能怪今生的你,那是因为你过去一时的糊涂。
  
  所以佛教的因缘观,它是隔代受报的,叫做异熟果。前生的你,创造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去创造来生的你。当然你现在还没有创造,你现在叫酝酿来生的你。但是如果你到了五十岁以上,大概差不多了。当然你可以透过佛法去改变——忏悔、皈依、发愿去改变。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释提桓因,当然佛陀在世有很多释提桓因,其中有一个释提桓因他五衰相现。天人是很安稳的,他突然间不安本座——坐在他的座位上,坐不住了,心很躁动。他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了,福报将尽了,他就很紧张。当然帝释能够找的就只有一个人——找这个大梵天。大梵天说,这个生死的问题我没办法。那怎么办呢?刚好有佛陀出世,你赶紧去求佛陀。所以释提桓因赶快在生命结束之前,用神通力飞到佛陀的精舍,去面见佛陀,然后向佛陀忏悔,念了一句皈依佛,然后就往生了。
  
  往生以后,他就堕入到一个母驴的肚子里去了。因为他在业力成熟之前,忏悔、发愿、皈依了,那个母驴突然就像发疯一样,把那个瓶子给打破了。这个女主人一气拿棒子就打驴子,这个母驴就流产了。流产以后,这个释提桓因得果报的那个驴——那个小驴就死掉了,又重新回到释提桓因去,再做一次的寿命。这个是在经典里面典型的——在业力没有得果报之前最后的机会了,赶上最后一个机会。当然他运气好,遇到佛陀出世了。
  
  那我们今天要讲什么事呢?就是说,只要这个业还没有成熟,你就有机会。所以忏悔业障最好的时机,就是它不能得果报。现在在酝酿当中,你随时可以破坏它,你随时可以按开关,按STOP,它就停止了,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做!也就是说要得果报,它必须是一个不断在增长辗转的业力,就像那滚雪球。你每一次在造作而且深生好乐,那么这个力量在形成的过程当中,你都没有出手去阻止它,直到得果报为止,那么这个业就是一个临终的障碍了。即便这个时候的业,在你心中形成一个强大的循环,在死亡到来之前,你都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我们来看看种子的六种含义:我们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它形成一个什么作用?我们了解种子,我们就知道这个业是怎么成立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这六个当中,一二三先讲到业力的形成,四五六再讲到这个业力形成以后产生的作用。
  
  我们先看前面三个,业力是怎么形成的。
  
  (一)剎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有胜功力,方成种子。
  
  (二)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
  
  (三)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至究竟位,方成种子。
  
  那么业力的形成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剎那灭”。就是说你必须有一个造作,你必须有一个生灭的行为。当你的心是不生不灭的时候,你念头不动的时候,它不能形成一个业种子。所以这个业,它必须是一个生灭的状态,也是有一个有为的造作。而这个造作它会产生一种很明确的善恶的功能,它不是一个非善非恶的,它必须有一种善恶的功能,就形成一个种子。
  
  第二个,“果俱有”。这个业种子形成以后,它会产生一种蔓延的力量——果俱有,种子它会起现行。这个种子起现行的时候,种子消失、种子现行这两个几乎同时,它们配合得完美无缺,就是当现行熏成种子,而种子又起现行,这个一消一长几乎是同时的。
  
  第三个,现行跟种子的作用的结果,就变成辗转相续了——“恒随转”,它们不断地在形成相续,也就是说种子的形成,必须是生灭而相续,相续而生灭。
  
  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受戒。很多人质疑说,为什么我们要去受菩萨戒?反正我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就好,受菩萨戒跟一般的慈善事业有什么差别呢?我们一般没有受戒的人,他没有戒体。没有戒体,他可能遇到某一个可怜悯的所缘境现前的时候,去刺激到他的慈悲心,他也会去造善做布施,做放生的善业,但是他这种善业,缺乏一种愿力的摄受。也就是说他本身没有一种愿望,他的业力不是由内而外的,他是外境刺激到他的时候才去造业的,所以他这种业是一种点状的业,这个业力量不大。
  
  凡是这个业是由外而内的,没有经过你长时间的酝酿,而从内发动出来的业,不管善业恶业都不大,就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一些反应的,这个业都不大。同样去做一件布施,布施的钱是一样的,受菩萨戒的人,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菩萨戒的人,因为他在造这个业的时候,是坚定的,是相续的。就是说,他随时准备要造善业,只是有时候因缘不具足,他那个意乐不断在活动,这种业是很强的。
  
  诸位!你去欧美国家看一看,你看有些人的福报大得不得了,他们家的花园,那个开车开十几分钟还没有结束。现在我们要有一个问题了,他的福报是我们的几百倍,难道他造善的时候,他的善业是我们的几百倍吗?当然不可能。他的寿命几十年,我们的寿命也几十年,为什么他能够招感这么大的福报的业呢?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因为他造善的时候,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意乐。
  
  凡是一个人能够创造广大的福报,一定是有一个愿力,不管他信什么宗教。如果你的生命是有一天过一天,有造善也好,没有造善也好,你什么都无所谓的人,你今生做不出什么大的事情出来,不可能!所有的业都必须要有强大的业,都必须要恒随转,你必须由心中强大的愿力,去推动广大的善业,这才可能去创造广大的业力。
  
  当然从罪业的角度,它就不是愿力,那是执着这个邪见。你认为这个业对你是功德的,是好乐的,罪业也是一样。一个人会造作强大的罪业,跟他的行为也没有太直接关系,主要是他的心态有问题——无惭无愧,数数现行,做功德想,深生好乐。凡是重大的善业,一定由愿力引导的;凡是重大的罪业,一定是一个盲目的执着引导的,因为他只有透过执着跟发愿,才能够产生强大的那种不断活动的意乐。
  
  你看受了菩萨戒的人,是随时准备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随时准备。那他有时候为什么没有做呢?因为他没有因缘而已。他这个强大的意乐在那边活动,所以他每做一个业,都是百千万倍于没有受戒之人。
  
  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从这个业的形成,我们知道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一个人临终的时候,要让罪业不起现行,而善业起现行,你必须要培养一个善良的意乐,你必须要破坏一个不好的意乐,这个叫做“增上惭愧”。
  
  我们先假设无量劫来流转到现在,大家的罪业都差不多,其实大家都差不多的,大哥不要笑二哥。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他临终的时候,他会把这个罪业启动起来,有些人不会?就是心理素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阿赖耶识,就算今生你做好做坏,你把过去加起来,其实每一个人的业都差不了多少。但是为什么临终的时候,这个人是安稳状态,那个人是一种躁动状态?其实重点还不是你今生造了什么业,而是你造了业的时候,你留下一个很不好的心态,那个不好的意乐在那边活动,你把整个罪业给刺激起来,激发过去的罪业,这才可怕。
  
  所以当我们一个人有一个很好的心理素质的时候,我们,增上惭愧叫做“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不断地赞美善法,我们不断地呵责恶法,就不容易把这个罪业激发出来。所以这个忏悔,其实某种程度是培养一个美好的心态。这个我们下面还会再不断地说明。
  
  因此业力的形成,必须是一种生灭的造作,必须是一个辗转的相续。这个辗转的相续,可能是一种善良的愿力,也可能是一种盲目颠倒的执着。
  
  当这个业力形成一个强大的善业跟恶业的时候,它会有三种结果,我们看四五六。
  
  (四)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
  
  (五)待众缘—— 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 ,方成种子。
  
  (六)引自果—— 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
  
  当一个善恶的业力,透过你的生灭作用,透过一种辗转相续形成以后,第一个,它的作用是体性决定。也就是说,它的善恶功能已经决定了。诸位!你的修行,你的忏悔,不可能把善种子改成恶种子,你也不可能把恶种子改成善种子。忏悔,只能够让种子沉淀下来,你没有本事把恶种子转成善种子,你没这个本事,只有佛陀可以,因为佛陀他的第八识完全被破坏了——“金刚道后异熟空”。只要第八识还在,只要这个有漏种子还在,它的体性就决定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是说把罪业的种子,把它忏成往生的种子,不是这个意思,只是让它沉淀下来,让它不得果报,这个“性决定”是这个意思。
  
  下一个,“待众缘”。这个业力要得果报,它必须要有成熟的因缘,就是它必须要数数现行,辗转增盛,深生好乐等等。
  
  第六个,“引自果”。当他得果报的时候,各别各别的身心去得各别各别的果报。比方说你布施的种子,它会成就富贵;你忍辱的种子会让你庄严,所以业力得果报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方说一个人他过去生肯布施,但是他脾气很大,他布施以后经常去讥嫌别人,那么他得果报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福报很大,身相丑陋。这个果报是各得各的,你不能够说我过去犯了错,我拿这个一万块去布施寺庙来做个抵消,对不起!布施有布施的福报,造罪有造罪的痛苦,不能抵消,除非你忏悔,你针对某一个业忏悔才可以。所以他这个业的相续是各人各人的。我们生命的内心当中,有很多的相续,你不能用这个善的相续,去抵消恶的相续,不可以!你必须一一的忏悔,你必须把它抓出来好好地忏悔!
  
  当业力形成以后,它有决定性、等待性跟得果报的作用。这个得果报就有两种情况,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种子的作用。
  
  种子作用:
  
  已成熟——引生果报。
  
  未成熟——生起现行。
  
  它已经成熟了,当然得果报;没有成熟的,它就不断地生起现行,它会引生新的现行,让它快速地成熟。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女,这婆罗门女她在煮饭的时候,从窗户看到佛陀过来托钵了,她被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感动。她想要盛饭去供养佛陀的时候,一想,不对,她先生在客厅,她先生是信婆罗门教的,他肯定不答应。但是这个婆罗门女,她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放弃,可见她这个人供养的心很强。她就动了个脑筋,她就把这个米,先用布把它捏成水,捏成一种粥的相状,就是它本来是固体的,把它捏成液体的、稠状的粥,她就跟她先生说:这个粥不要了,我拿去倒了。结果她出去的时候,不是把它倒掉,她是虔诚地供养佛陀。
  
  供养佛陀以后,佛陀就跟她咒愿,他说:妳因为这个布施的功德,三十小劫天上人间享受富贵的果报。这个婆罗门在客厅里听到,就不同意了,说:你这个沙门,你为了要贪取别人的布施,做此妄语,这个女众她就拿一个粥水去供养你,怎么就能够成就三十小劫呢?伟大的佛陀说,你看那棵树叫做尼拘陀树,这棵树两个人抱都抱不住,这棵树刚开始是一个小小的种子,这个种子没有芝麻那么大,它为什么变这棵树呢?因为它辗转的发展,它有生长功能,所以它变成这一棵树。那么这个婆罗门女她的心态亦复如是,她有一种强大的愿力去做这个善事,所以这个善事会辗转相续。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把善念跟善根区分出来?其实佛法并不是很强调很赞叹一时的善念。你刚好遇到什么事情,起了突飞猛进一时的善心,去布施一个什么事情,这倒不是重点。长时间的行为很重要,因为长时间就变成有根了,它就有不断地生长功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