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念佛篇) (第1/2页)
丁三、摄心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九页,我们看丁三的“摄心方便”。
前面我们讲到往生的一种心态的准备。按照善导大师跟蕅益大师的说法,一个人要往生,他的心态必须是“信愿具足,顺从本愿”。弥陀的本愿是一个广大的功德,对我们非常遥远。当然我们没有一个人做得到弥陀的本愿,但是起码你必须顺从。也就是说,净土宗可没有人要求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功德一样,但是至少你的心态跟弥陀的功德的心态是同一个方向。说我现在要到高雄去,我还没到高雄,起码我在高速公路的方向是南下的。你不可以说,极乐世界在高雄,而你往北走。你这个不是顺从本愿,哪能往生呢?阿弥陀佛要救你,也没法子。所以,往生的人,他不是只有念佛而已,他必须要回心转意。
我认为,一个净土宗的人,如果没有经过佛法的学习跟教育,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往生的。正常人不会往生,你相不相信?你今天会来娑婆世界,合理地推论,你就是贪恋娑婆,你就是想要主宰娑婆你才来的,你这种心态去念佛能往生吗?当然不可能往生。往生是要经过训练的、要调整的,不是说一个随便的人佛号念念就往生了,不是这么回事。佛号是一个助缘。你的心态没有调整,你的心态是顺从娑婆的,不可能往生。所以,念佛的人首先要先调整心态。你用善导大师的方法也可以,你用蕅益大师的方法也可以。总而言之,你必须要把你顺从娑婆世界的这种思考模式,换成顺从极乐世界的思考模式,这是一个方向。
为什么要改变思考模式呢?因为你提起佛号的时候是两种力量的拉扯:凡夫,一个叫作生死业力,它会把你拉回来;一个叫作往生的愿力。一个人能够成功往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的愿力超过他的业力。要不然这个佛号念、念、念、念,念到往娑婆世界跑,变成人天福报了。为什么?因为你业力强过愿力。虽然你很想往生,但是你没有好好处理你的业力,那对不起,业力就把你拉回来了。
怎么样处理你的业力呢?只有一个方法,让它沉淀下来,没有其他的方法。就是带业,就是你的心对娑婆世界要放弃。我虽然造了很多的善业,但是这个善业,我不准备往娑婆世界跑了;我要把所有的业力,把我所有的资粮回归到净土去。就是说你自己对人生有要做收尾的心态了,断相续心,这个时候业力才会沉淀的。
所以,很多人只是顾着要求往生,就像憨山大师说的:“佛只听念,攀缘心只听长。”他到佛堂的时候,哎呀,一进入佛堂,看到阿弥陀佛,马上摄心专注,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离开佛堂的时候,该干嘛还干嘛,该攀缘还攀缘。这样子的话,你的生命当中是两种力量在活动:第一个,你在佛堂的时候加强愿力;第二个,你离开佛堂的时候是增长生死业力。结果可想而之,你进入佛堂只有两个小时,你在佛堂外面活动二十二个小时,后果你就知道了。所以临终的时候,你一句佛号提起来,生死业力也现前,往生的愿力也现前,结果业力强过愿力。对不起,再来一次!
所以净土宗,诸位,你一定要做两件事情,要永远记住你是做两件事情,不是做一件事情。很多求往生的人提起佛号他只做一件事,就是想办法去规划他的来生,要求生净土,他忽略了怎么去处理他的过去。我再讲一次,不处理过去,你是不会往生的。因为过去也不会放过你,关键是你也不会放过过去,两个都互相不放过对方。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往生的人要做两件事:一个叫厌离娑婆,一个叫欣求极乐。你要处理,把双方都处理好。
而厌离娑婆的重要性强过欣求极乐。因为你娑婆世界待太久了,虽然它给你很多的刺激,但是它可也给你很美好的回忆,如果你不做好心态的准备,你是离不开它的。你离不开这个念头的话,那你就让业力有机可乘了。所以我们前面讲到一心归命,它的前提——放下主宰。你没有放下主宰,你这个一心归命就大打折扣,而且你把业力弄得很强大,你最后还是被业力拉回来。所以我们前面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来谈心态。
那么你如果心态准备好了,你开始怖畏生死,安住真如,放弃主宰,一心归命。心态假设都做好了,欸,现在就有资格谈念佛了,念佛是后半段。你心态准备好了,那你这个时候每一句佛号,那一念一个准,每一句佛号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
当然,我们理观也不能妨碍事修,心态的准备也不能妨碍实际的操作。所以,当我们心态准备好了,已经透过善导大师、蕅益大师的思想顺从本愿以后,应该怎么念佛呢?我们看看“摄心方便”。
(一)摄心念佛
一句弥陀念诵听……专注力。
十句成片三三四……相续力。
我们净土宗的人永远不要忘了,往生是要仰仗弥陀摄受的,不是我们自己有本事去的,所以别忽略了佛号的存在。因为佛号在,弥陀本愿才能够在,它是一个很重要的桥梁。所以我们必须在临终之前,想办法让佛号在心中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你要让他熟悉。不是说整天念佛而已,起码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运转,它有某一种熟悉的程度,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专注力跟相续力。
首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培养第一个佛号。就是说,念佛人必须要在心中(那么多的妄想当中),先拨出一块空地出来让佛号生存,在污泥当中先种上一朵莲花。那么怎么样跨出第一步呢?印光大师伟大,他讲出“一句弥陀念诵听”。它有三个次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
诸位!每一句佛号,必须从你一心归命的心生起。我们前面花了很多时间告诉大家怎么修一心归命。佛号可千万不要从嘴巴生起。有些人,心打妄想,佛号从嘴巴生起,这个佛号不算数。每一句佛号要从你心态的作意——我知道我未来该怎么走了!好,这个时候从心里面带动佛号,透过嘴巴的振动,创造音声,最后再听回去,欸,你的心中有一句佛号的相应了。这是第一件事情,先让你的佛号在你的心中落下一个根,然后再把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慢慢地扩大。
(二)五点计数
怎么办呢?要创造一个节奏,印光大师说“三三四”:三句、三句、四句。如果你没有节奏,这个佛号在运转当中你很难摄心,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节奏感,三、三、四。在相续当中,我们也提出我们过去在佛学院大家念佛的经验,提出一个五点计数法。这个适用的时机是在打坐,因为打坐不能掐珠。你经行的时候可以掐珠,你打坐的时候身体是静的,你手在动,身劳神动,久则伤身,印光大师说会成病。所以,你打坐的时候可以观想前面有五个点,一、二、三、四、五,一点里面就念十声,这一片就五十声。那么这样子你就五十声一片,再拨一个珠,你这个拨珠的次数、掐珠的次数可以大大地降低。
在念五点记数的时候,有四个地方要注意:
第一个,安置地轮,令心下沉。念佛很忌讳心浮气躁,你要把心往下拉。我们的心不能高于腰部,你一旦往上的话就容易上火,上火你血压就升高了。所以你的心要往下沉,最好是把心放在地下。你心到哪里,你的气血就跑到哪里。
第二个,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一定要把佛号念清楚。诸位!我要很真诚地告诉大家,你要务实地去做你的功课,务实。什么叫务实呢?你有多少时间,你就排多少功课,千万不跟别人去比。你说,欸,隔壁的念三千声,我就念四千声。结果你时间只有三十分钟,所有的佛号念得乱七八糟!你养成习惯以后,你把佛号念得乱七八糟,临命终的时候你佛号也就念得含糊笼统。记住!把每一句佛号念得清清楚楚,有多少时间就做多少功课,是这个概念。
所以下面这句话,弘一大师很强调:宁可少念,不可草率。其实,你临命终的时候,往生需要的数目是不多的。我们看十八愿,“乃至十念”。当然十念不能作数目解,但是起码可以看得出来,它的数目要求不多。其实,往生的标准,心态的标准是很高,净土法门是重心而不重数目。它对你的心态要求——你要放弃娑婆。这个标准定得非常高,但是它对佛号的数目要求不多,从弥陀所发的愿“乃至十念”这四个字可以看得出来,他要求的数目不多。但是你一定要把它念清楚,念得很清楚。
最后,先依记数,再求圆融。你最好有一个计划,然后慢慢进步,就是这个原则。
这是给大家个参考。总而言之,你一定要让佛号平常在心中熟悉,临终的时候才能够熟悉。
丙三、结示理事无碍 分二:丁一、理事差別;丁二、理事兼修
前面的理观,我们谈到怎么样去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事修怎么去执持名号。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先看理事差别,再看理事兼修。
丁一、理事差別
蕅益大师解释执持名号,这个“执持”就是一句一句地从专注到成片的忆念佛号,所以它是思慧。这种思慧开展出来有事持跟理持。
什么叫以事持来念佛呢?他深深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功德存在,但是他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就是这个人对生死真的有怖畏心,他从生死轮回当中得到了深痛的教训,他也下定决心要求生净土了。但是,一个人求生净土,目标定了以后,下一个就是:怎么处理业力呢?一个人下定决心要求生净土,那你就要注意带业往生的问题,你怎么把业带走?那当然就是要面对你过去生对娑婆世界的攀缘心。
这个人对攀缘心的态度是这样:他是用怖畏心来面对攀缘心。他觉得说,这所有的妄想都充满了业力,每一个蜂蜜的背后都有一把刀,我再也不上你的当了。所以他是站在一种因缘的角度,站在妄想的角度,以怖畏心来放弃妄想,站在妄想的角度放弃妄想。这是一种。但是这种人因为他的决心够,他的出离心也强,他也就能够冲过去。这是第一种概念。
第二种概念,他能够达到“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我想每一个念佛的人都要面对自己的攀缘心,就是,我对娑婆世界有所得的攀缘心怎么办呢?如果这方面没有处理好,生死业力就不能沉淀。
前面是用怖畏心,但是这个理观的人多了一个智慧,他开始去找内心的原点,就是,我的心现在出现这么多水泡,那我原来的心是怎么回事?我原来就这么多水泡吗?还是怎么样?所以他就开始找,他就开始问妄想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说我为什么打妄想呢?哦,因为昨天有打妄想,所以今天就等流性。那昨天为什么打妄想呢?因为前天打妄想。那么今生为什么打妄想呢?因为前生有这样的人生经验……结果一直推,往前推,推推推推,啪!结论——怎么有妄想?觅之了不可得!原来你本来就没有妄想,那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所以,当你把妄想一直往前推的时候……诸位你们知道一件事吗?妄想会用不同的手段来诱惑你、来障碍你,但是妄想有一个弱点,它很怕你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妄想不真实,它要的就是你要随它起舞,你必须跟着它的节奏走,它才有用。你一旦回光返照,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就没有根。所以你一旦回光返照的时候,你说,妄想,你从什么地方来?因为前生。再往前生一找,找到最后,啪!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你本来就没有妄想。
有了这种认知以后,你对妄想就有免疫性了。你真正找过一次以后,你再来看妄想,就像《楞严经》说的:“再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你就知道不会那么当真了,这个时候再来对治它就容易多了。就是先看清楚妄想的本质,再来对治它。
前面的事修是:我也不知道你妄想怎么回事,反正我不惹你就对了,算我怕了你!他不了解妄想的本质,他把妄想当真。但是,虽然当真,他不去惹它也就没事。第二种人是先把妄想观空再来面对它,这个人更高明。但是结论就是:不能碰妄想。两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所以,往生,除了能够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外,他们两个都成功地去处理好生死业力,是这个概念。不管你用事相的对治,怖畏心;不管你是用理观的,去找到妄想的本质是空的,结果都是“一心归命,顺从本愿”。
丁 二、理事兼修
我们看丁二的“理事兼修”,做一个总结。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这句话是《念佛圆通章》对所有念佛人提出一个总结。就是说,一个念佛人要求往生,有没有哪一句话能够帮我们做一个总结呢?在《念佛圆通章》提出了两句话,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成就念佛三昧最好的方便。都摄六根重点在于消除生死业力,净念相继是增长往生的愿力。所以净土宗是做两件事,消除业力,增长愿力,尤其是都摄六根。
诸位!来,五十五岁的人看过来。年轻人,这段话,以下先暂时不要听。“都摄六根”这句话很重要,就是说,一个人晚年是成败关键!年轻时候不管你是怎么弄都没关系,就是你生命的收尾要收得好。我跟大家谈谈。
一个人,你人生可以有一个不好的开始,没关系,人生开始不好不能怪你,那是福报力。但是人生收尾收得好,就是智慧了。净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绝对不相信,你平常这么攀缘,临命终突然间正念分明,我不相信!不可能!你要有一个过程。我们看到很多老菩萨,念佛念了一辈子,到晚年的时候,他佛号一直在念,但是我们看他的身口意,他的人生好像没有收尾的迹象。他就是人生好像还有续集的感觉。你觉得他会往生吗?不会的。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种情况,背水一战,没有例外!不管你业多重,你就算造五逆十恶也好,或者你福报力大也好,要冲过生死轮回关,共同的心态——背水一战!就是做好人生的收尾。
那怎么收尾呢?我告诉大家一种观想的方法。人生是怎么回事,你要从道理上参透。我们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后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参透了,你就比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强。
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表示什么呢?你人生是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这个家庭呢?你本来就有吗?没有,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身体呢?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这个房子?借来的。
诸位!借来的是怎么样?要还!你有两种归还的方式:第一个叫主动归还,第二个是强迫归还。
我先谈谈有智慧的,主动归还。就是,好,既然我迟早要还,我慢慢还,有借有还,我主动归还,我认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着不还,到“是人临命终时”,无常败坏的时候,强迫你归还,一定心不甘情不愿,你一定的。因为你平常都不还,到临命终的时候一次偿还,你受不了的,你绝对受不了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