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糯米文学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4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2/2页)
  
  我们看总结。
  
  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
  
  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我们能够观宝树的主体结构,以后应该怎么观呢?应该次第地由下往上,或者说由粗往细。先看大地,它是有栏杆,然后树茎、叶子、花果,慢慢慢慢,越来越精致。“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
  
  所以这个宝树观有四个主题,真珠网、妙华、宝果、光明。
  
  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单说明一下这个观想的问题。极乐世界的观想叫作借相修心,所以操作的时候他的六根是收摄的,他是在一种摄心寂静的情况之下起观的。基本上,我们不太同意一个人在散乱心的时候去观想极乐世界,因为我们很容易动念头,会落入取相分别。
  
  举一个例子。我过去某一年去参加斋戒会的时候,那天做晚课前,大家做晚课之前都在佛堂拜佛,拜着拜着忏公师父就走进了佛堂。按照正常情况,忏公师父在晚课前是不开示的,他可能会在晚课的止静时候讲几句话。但他那一天很特殊地在晚课前就开示了。他说,我们看佛像,不能这样子老是瞪着佛像看。有一个斋戒会的学生,他看佛像的时候眼神不对,被忏公师父看到。忏公师父那是内行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他一看,这个人看佛像的眼神不对劲,仁者心动。
  
  诸位!你不能用一种攀缘、有所得的心来观想极乐世界,不可以。那你就不是借相修心了,你叫取相分别。你不能用你以前一天到晚打妄想的心来观极乐世界。它是怎么样呢?“众生心垢净”,所以“菩萨影现中”。
  
  你可以试试看,你回去以后你先拜佛,然后念佛,把心静下来,再回去读这段经文,就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了。那叫作消除罪障,往生佛国,那叫作一种净法的不思议的熏习。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就是比较散乱,但是你真实修行的时候不能这样子,你要有一个静心的状态,这个时候才有资格叫作借相修心,这个相状是借你用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静下来,把内心放空了,才能够去修观的。
  
  丁三、池水庄严 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我们看最后一段,庄严的第三段,池水庄严。
  
  戊一、总标
  
  看第一个,总标。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极乐世界的依报,除了大地的依止处,我们看,从它的功能区分主要有两块:一个是居住的环境;一个是你受生的环境。你刚开始去极乐世界你是怎么来的?就是池水,因为我们一开始都是先在莲花化生。所以极乐世界的两大主题,一个是宝树,一个是池水。
  
  那么这个池水怎么观呢?它也是分两段。
  
  先看“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看这个意思,极乐世界的这个池水离宝树也不是很远,就是在千万种宝树的周围弥覆着很多很多的水池跟流泉。水池是静态的,流泉是动态的。然后就是微风吹动花叶,经常有微风吹动花叶,产生各种的光明,这种光明就照耀到泉水上面。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宝树离这个流泉、这个池水莲花应该距离不会太远。
  
  戊二、别释
  
  我们看别释。
  
  次当想水:
  
  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宝所成;
  
  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宝妙色;
  
  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 。
  
  我们看这个池水应该怎么观。
  
  “次当想水。”前面我们在观琉璃地的时候,下手也是水想。但是琉璃地的水是一种寂静的状态,是静态的水,这个地方的水是动态的,不一样的动态的水。我们往下看就知道。
  
  那么怎么样观察这个动态的水呢?极乐世界有八功德水,那么这个八功德水是充满在各式各样的水池里面。它四边的阶道是七宝所成,这个七宝是体性柔软。这个水是怎么来的呢?“从如意珠王生。”极乐世界的这个八功德水中间是有个如意珠王。在如意珠王里面它分成十四支。
  
  这个十四支当然古德就解释了,表法。“十”,就是圆满的意思,十方;“四”指的是它的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极乐世界就是大般涅槃的境界,果地教嘛。所以在这个十四支,每一支就释放出每一支的水流,在每一支当中都是具足了七宝的妙色。
  
  以“黄金为渠”,就是水池四边的岸道是黄金的,池底有金刚的沙做它的底沙,是这么一个情况。就是,八功德水是怎么来的呢?是如意珠王从十四个角度释放出来的,是这个概念。
  
  我们再往下看。这个水上面有什么东西。
  
  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
  
  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
  
  这个八功德水,上面有很多的莲花。有多少呢?有六十亿种的七宝莲花,漂浮在这个八功德水的上面。每一朵莲花有多大呢?“正等十二由旬。”这个莲花有两种功能:第一个,受生;第二个,修行。就是说,如果你的品位修得很高,你到了莲花很快就开了,莲花只是把你从娑婆世界带到极乐世界,如此而已。如果你的修行品位不高,可能要在莲花待一段时间,在那个地方先修行。
  
  当然,合理地推论,因为莲花也是属于极乐世界,它也是一种果地教,所以你受用的跟极乐世界不会差太多,因为极乐世界功德都是互含互摄的。可能就差在哪里呢?就是你在莲花里面待着,你要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要离开极乐世界,可能会有问题。就是你莲花还没有开之前,你要离开极乐世界,要亲近十方诸佛,恐怕有困难。除此之外受用都差不了太多。这个是莲花的一种情况,就是修行跟受生的处所。
  
  这个摩尼水,就是从八功德水释放的摩尼水, “流注华间”,它是动态的,它从花跟花之间,“寻树上下”。它是顺着莲花,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在流动的过程当中就“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或者赞叹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这是说法。
  
  我们看前面的宝树,是光明在说法;这个地方是水,在莲花里面是靠水的流动来说法。
  
  我们看总结。
  
  如意珠王,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当然,所有的水都是从如意珠王流出来的,所以这个如意珠王一方面流出这个十四支的水流来运载莲花,一方面它也放出金色的微妙光明。这个光明干什么用呢?“化为百宝色鸟”,白鹤、孔雀、鹦鹉,各式各样的鸟。这种鸟,“和鸣哀雅”,哀就是清澈,雅就是高雅,放出清澈高雅的音声来赞叹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
  
  我们读《阿弥陀经》可以知道,有很多的鸟在说法,但是我们不能够很明确地知道,这个鸟到底是安住在哪里。从这个地方可以读出来,这些鸟就在八功德水的附近活动。
  
  “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
  
  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到,极乐世界(当然大地是基础了),如果我们品位低的人,可能刚开始去就在莲花、八功德水附近安住;等到你花开见佛以后,你离开八功德水,那就到宝树、楼阁,去那个地方生活。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我们这个庄严想,把依报环境简单介绍到这儿。
  
  善导大师说,我们初心的时候叫假想观。就是说,只是假想,因为你假借文字在观想。所以假想观重点在住心,让你的心安住在这个法义上。当然,你住在这个相状,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那叫作“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有灭罪往生的功能。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安住,你不能得自在。他说,你等到修行成功的时候,临终的时候,那就不是住心,那叫随心,随心自在的随。他说,你如果从假想观而成就真实观的时候,那这个极乐世界你就随心自在了。就像我们以前讲到,不是有一个叫刘程之吗?慧远大师的一个弟子,他就是修这个池水庄严。他修到最后的时候,在佛堂里面就看到八功德水现前,还去尝那个八功德水的味道,他得自在了。
  
  所以,假想观叫作住心,真实观叫随心。就是我们刚开始在观的时候不得自在,但是没关系,你把心住在上面就好,就是照着文字安住,你的重点是安住。等到你成就以后,你自己会从安住而得自在,自己会得自在。这么一个概念。
  
  【学员提问】尊敬的法师,阿弥陀佛!请问法师,我们是不是就一直只要顾我们现前的一念,永远的现前的这个一念,而不要管过去的业力?那为什么说拜忏可以消除业障?
  
  【师父答疑】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佛法的修学,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如果你完全不理观,你说,欸,人生活得现实一点,那就是业障深重。那你这样子修行,人生就看不到希望。一个人完全重理观,就太乐观了——业障不可得,这样也不好。所以我们要理事圆融。
  
  就是说,入理观的时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我们也不否定如梦如幻的业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所以我们该拜忏还得拜忏,叫作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这是双轨,这两个我觉得没有冲突。他告诉你“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那个清净不是阿罗汉的清净,阿罗汉的清净跟有为法是排斥的。大乘的清净就像虚空,譬如虚空不障碍万物。你看虚空,你可以盖房子,你也可以泼干净的水、泼脏的水。所以大乘的清净心是可以容受缘起法的,而小乘的清净,那是真的跟缘起法对立的,你要缘起就不清净,清净就不能缘起。大乘佛法讲清净,它也可以容许如梦如幻的罪业,该拜忏还得拜忏。我觉得这两个没有冲突,观一切法空,不碍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但是,这样子的话,你干嘛要观一切法是清净呢?你还是要拜忏?不一样。你有修这个理观,那你在拜忏的时候,那个力道,那叫作大白牛车!就是,同样的业障,你修理观,那叫翻转如大地,你那个灭障,你很快从业障里面跳出来;如果你不修理观,你这个人造了罪业,你很难跳出来。
  
  你看,同样一个业障,有些人就能够很快地从里面跳出来,有些人就要拖得很久,为什么?古德解释说,因为业障是虚妄的。如果业障是真实的,真实有那么一个业障,那每一个人离开它的时间应该是固定的,它有自性,对不对?因为业障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那么“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你透过佛陀的理观,你在处理障碍的时候会比别人占便宜,叫作日劫相倍。就是,我拜一部八十八佛,我修理观,我知道业性本空,本来就没有业障,但是我还是拜佛。有些人是认为业障是真实的,他也去拜,这两个效果完全不一样!因为你修理观的人坐上大白牛车,有些人是骑脚踏车,这怎么一样呢?
  
  所以诸位!我们干嘛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佛法呢?成佛真的是有快慢,就是你掌握的方法很重要。如果大家方法都一样,效果都一样,那学习经典干什么呢?那每一个人修行就好了。就是,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绳子已经打结了,解开的方法的确是有不同的差别。这就是为什么要判教,它真的是有不同。就是说,你用这种方法去解开,你用那个方法去解开,效果不一样,真的不一样。
  
  所以,我们花很多时间去学习教理是值得的,因为你找到一个最快的道路。就像你现在到台北车站,你说你走路去也可以,但是你坐计程车也可以,是吧?这两个能一样吗?这个乘,小乘、大乘、一佛乘,肯定不一样。
  
  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因为佛陀的成佛之道的确是有快慢的差别。当然这不能怪佛陀,因为“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因为你的根机,你一定要认为业障是真的,那就是真的,那怎么办呢?我怎么说你都认为是真的,那你就慢慢修,那你就从业感缘起修起,慢慢拜,好过没有。如果你能够接受大乘思想,那对你肯定有好处。就是说,烦恼跟业力都不是真实的;它虽然不真实,但是它有它现实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确有它的作用。我们只是否定它的本体,它没有真实的体性而已,我们没有否定它的作用。烦恼干扰我们,业障干扰我们,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你要改变它,有很多的方法。谁的方法越好,他改变得越快,就是这样。谁掌握一个最快的方法,谁就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
  
  我再讲一次,佛陀说的法真的是有高低的差别。如果没有高低的话,祖师就不需要多事去判教了。天台判成四教,藏、通、别、圆;华严判作五教,小、始、终、顿、圆。判教,就是真的有差别。
  
  你临命终的时候,诸位,你百感交集!众生是有情的动物,你又不是石头,你在娑婆世界混了七八十年,难道离开娑婆世界你一点感觉都没有吗?不可能嘛!人生一定充满了遗憾。你很多的恩没有报,还有很多的怨。我问你,你说娑婆世界现在哪一个人,离开的人,说,欸,刚好跟我规划一样,我是这个时候就该走了!有这种人吗?每一个人,得到癌症的人,都会这样想:我还不应该走!每一个都是这样讲,我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哪一个人说,欸,我得到癌症,真好,我该走了!有这种人吗?
  
  所以,当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百感交集。说实在,错综复杂,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恩怨。那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归零。就是说,你不要想下去了,人生的恩怨本来就没法处理,你别处理了,把心直接归到零,观想本来就没有人生。你一这样子想,很多事情就很好处理了。如果你不这样想,我觉得人生就几乎无解了,你没办法去说服自己把妄想停下来。
  
  现实的生活就是,每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一定会打妄想,你怎么样把妄想停下来,就是各凭本事了。有的道法的确是速度很快,真的是有差别,但是有些道法速度就慢一点,就这么个情况嘛。所以说要好好学习,是吧?因为你值得。
  
  我认为一个人最大的障碍就是愚痴。反正我们现在就是这么一种情况,“业障深重,求出无门”,那你现在要找出出路,为你的生命找出路。那么每一部经讲的不一样,你怎么把它整合起来?理观不碍事修,事修不碍理观。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弟子代学员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师父说到,不要刺激阿赖耶识,让业力可以沉淀下来。学人觉得“刺激”跟“沉淀”这个文字相有一点抽象,是不是请师父可以详加解说?阿弥陀佛!
  
  【师父答疑】阿赖耶识的业力是一个种子的状态,也就是它是一个睡眠的状态,所以你可以说它有,也可以说它没有。这个房间里面这个人睡着了,他已经没有作用了,你说他没有也可以。你只要悄悄地走过去,他对你来说就没有,但是你要把他叫醒了,这个事情就复杂了。
  
  那么临命终的时候,是什么去唤醒业力呢?就是颠倒妄想,就是临命终的时候你还打着娑婆世界的妄想。当然,每一个人打的不一样,有些人打的是财富的妄想,有些人打的是名声的妄想,有的人打的是六亲的感情的妄想……各式各样的妄想。但是你只要打这个妄想,你就会去触动,或者说是去熏习(专业名叫作熏习),就是熏习这个业力,让这个种子变成现行位,得果报。
  
  那到底你应该怪业力,还是怪妄想?你认为呢?怪业力也没有用,因为业力你改变不了,我们现在修行,你只能改变妄想。如果你改变业力,你没办法改变了。业力没办法改变了,那要修到什么时候?所以不要刺激它,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不能让念头往娑婆世界的方向走。
  
  其实说实在,一个人死亡到来的时候,只有一句话要记住,只有一句话——往事不堪回首!真的。你看一个得癌症的人,我在想,他老是想他的过去跟现在,他为什么不想想未来呢?诸位!你这个房子破旧了,你应该想想你下一个房子,你怎么去想这个房子以前怎么样?你想以前的事有什么用呢?你看,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他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结,他一定是回到过去了,他回想过去。你向前看多好!向前看,我从现在开始,“我今暂作娑婆客,不久莲池会上人”,你想想你的未来多好。净土宗本来就是活在未来,但是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死亡的时候还是会去回顾过去。
  
  我曾经遇到一个在家居士,我们去给他助念的时候开导。他子女说,欸,师父啊,我们子女要跟父母亲表达孝心,跟他讲几句话。我说,你千万不要这样做,你害死他!你跟他表达孝心?他这个时候要保持正念呐。你这么一刺激他,你一讲,你触动他的感情,他本来要走了,结果他走不了。他走不了,业力推动他,他就会矛盾,结果就容易起颠倒。再大的修行人都经不起这种感情的刺激。
  
  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所有的亲人都要请出去。你们这些人肯定要坏事的,都出去,讨厌的人、喜欢的人都要出去,最好是不认识的人进来助念。就是你不要刺激他的感情,让他的心“送想西方”。反正因缘和合,你这个人生要结束了,你要面对现实。现在我问你,这个水泡要破了,你去问为什么这个水泡要破,有意义吗?你要去想下一个水泡。
  
  所以,临终的开导就是做这件事情,就是让他的心,老是回忆过去的心,忆念下一个因缘。你想想极乐世界多好啊!你这个房子又破、又漏水,有什么好留恋的?下一个房子多好啊!让他欣求极乐。如果这个人没有成功地去念想西方,他只要回头看,这个人就叫作刺激业力了,第八识就等着你了,你就启动了第八识的开关。它本来在睡觉,是我们把它唤醒了。你一天到晚打娑婆世界的妄想,念想娑婆,那你就把第八识给唤醒了。刚好,感应道交。这也是感应道交,跟生死业力感应道交。所以,业力咱们惹不得,只能让它沉淀。
  
  真的,说实在,我们现在没有本事惹业力。等到你初地的时候,业力对你来说叫作顺逆皆方便。它表面上是伤害你,对你来说就叫方便。你看,某一个人毁谤你,但对佛陀来说,毁谤他,就有办法度他。但是现在对我们来说,业力就是业力。所以我们现在就是怎么样呢?业力这一块,我们现在没办法处理,所以就是先不要处理,把它打包起来,叫带业,先把它送到极乐世界去。
  
  什么时候再来处理?回入娑婆度有情。你那个时候成就不退转的初地,回入娑婆,诸位,有恩报恩,有怨报怨。你那个时候有方便力、自在力,那业力怕什么?业力对你来说那叫作如梦如幻,是吧?咱们现在这个时候不能碰业力,咱惹不起啊,让它沉淀,是这个概念。就是娑婆世界已经无解了,赶紧撤,知道吧?咱惹不起它。什么时候可以来处理呢?回入娑婆。不着急,等你回入娑婆,你成就法身菩萨的时候,那人生的恩怨对你来说顺逆皆方便,都是你度化的方便。
  
  所以这个地方,“不要刺激它”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让它沉淀。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