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2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面,本论的修学内涵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
从修学的次第上来说,我们要能够修学广大的戒定慧之前,应该要对整个生命的真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的甚深见。那么在整个生命当中,为什么有些人会堕落到三恶道?有些人会升天,有些人会往生极乐世界?在我们的生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主宰着我们?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正见。大乘的正见从本论上来说,主要的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说宇宙间的这些万法,不管是这些生死的流转的之法,或者是圣人的涅槃之法,它的背后是由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我们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
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一念的心识,在主导着我们的生命的变化。所以从本论上来说,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必须了解你的内心的状态——观心法门。
你要能够正确的观照心识,你才能够正确的了解生命。观照心识在本论当中它是从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从唯识性,第二个是唯识相。
第一个、唯识性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就是观照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识,虽然有善念有恶念,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善恶的功能都是假借因缘的熏习所成就。所以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我们看到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我们经常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把我们现在打妄想的心,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这念心是觅之了不可得,这觅之了不可得,就是唯识性。就是我们内在的体性。这个是我们对内心观照的第一个相貌。
第二个、唯识相
这种清净的本性,开始一念的妄动以后,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业力去熏习我们这一念心性,它就产生很多的相貌,有这个杂染的相貌、有清净的相貌,就有所谓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出现了,这个就是唯识相。那么我们这一科主要讲唯识相,讲到心识假借因缘的造作,所产生这些染净的相貌。唯识相在本论当中:
天亲菩萨讲到三种相貌——第一个、初能变相。第二个、二能变相。第三个、三能变相。
它是由一个心识的活动的从细到粗,从微细的活动到粗的活动安立的,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现在我们先看我们内心当中最微细的活动的初能变相,所谓的第八识,那么第八识是什么相貌呢?我们看偈颂: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第八识的相貌,在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当中是分两部分,先讲杂染的心识,从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这个是讲到杂染的心识。阿罗汉位捨是讲第八识在清净位的时候,它的一个清净的相貌就是阿罗汉位捨,清净心识就一句偈颂。我们上堂课讲到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那么这个等于是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说,说第八识的一个简单的相貌就是阿赖耶。阿赖耶识翻成中文是藏,藏就是摄持不失。
摄持不失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我们今天不管造作什么业,这个业力虽然消失了,但是第八识它会把你业力的功能保存下来,或者你去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拜完以后,那么第八识把你善的功能保存下来,或者你造了一个罪业,它也帮你保存下来。所以藏本身在因地当中,它能够摄持一切染净的种子。这因相就是所谓的一切种识。
第二个、当业力成熟的时候,第八识可以把成熟的业力释放成一种果报。如果你是一个善业,它就把它变现成人天的安乐果报;如果它是罪业,它就把它变现成刀山油锅的苦恼果报,所以这个藏也有变现果报的意思,就是所谓的异熟识。简单的说,在我们生命当中,为什么因果能够相续?就是生命不断的变化,但是功能,为什么能够累积下来呢?主要的就是有阿赖耶识藏的功能,整个内涵我们上堂课都很详细的说明。
我们今天的进度,从:不可知执受,处了。讲这一段,前面的一段是把第八识的一个功能做一个总说,这以下就详细说明第八识的活动情况。首先讲到第八识在了别所缘境的时候,它的行相到底是粗的或者是微细的,先看它的行相的粗细,那么本颂说是不可知,不可知就是非常微细不可了知了。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就知道。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不可知这句话,我们从藕益大师的注解可以从两方面说:
第一个从它能缘的心来说,第八识它本身能分别的心,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刹那生灭的,这种生灭的行相非常非常的微细,不要说凡夫不能了之,就算是阿罗汉入了甚深的灭尽定,在禅定当中都不能够发觉到第八识的存在,这就知道它的行相的微细了,这个是约着第八识能缘的心来说的。
第二个就着第八识所缘的境界,第八识的所缘是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它所缘的净色根、所缘的种子,乃至于广大的器世间都是不可了知的。不但是微细,而且广大而不可了知。这是一个总说——不可知。第八识在生起了别活动的时候,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所能了知的。只有法身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这当中不可知,当然就是有所谓的所缘境跟能缘的心,先看它的所缘境,执受处不可知,执受处就是第八识所缘的境界。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处”之依止,指依报世间;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第八识的所缘境在本颂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是执受,第二个是处。
执受跟处是什么差别呢?同样是第八识的所攀缘的境界。这个执就是——执持以为自体,把它执持当作自体;受——就是生起内心的感受。执受简单的讲就是同甘共苦,叫做执受。所以执受主要是指正报的身心。你是个人,你这个人有人的外表的色身、内心的活动,身心世界。那么第八识把他执受;这个处指的是广大的依报环境,叫做处。
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执受跟处有什么差别?
比如说你今天拿一个棒子去打桌子,你打这个桌子你不会感觉到痛苦。因为第八识对这个桌子只有执持没有执受,你要用棒子打你的身体,你会感到痛苦。同样是果报,但你的正报第八识把他执受,第八识有一种感受,桌子当然也是你内心所变现的,你一定有那个业力,你才会看得到这个桌子。但这个桌子第八识没有把它执受,只有把它执持,第八识没有感受。所以第八识在所缘境当中,它有这个正报跟依报的差别,有这个执受跟处的差别。这个是讲到所缘境。
六、言“了”者,指此识能缘见分。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是非常的微细不可了知的。基本上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说八识有这个异熟识、思量识、了境识,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差别。事实上所有的识都有明了分别的功能,就这个桌子,这个桌子它没有明了性的,你每天跟它见面,它也没办法认识、没办法去观察你,它没有明了性,所以这个识就是明了性,以了别为它的一个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心识当中有比较粗显的心识,比如说你前六识,你现在眼睛可以看得到颜色,耳朵听得到声音。第六意识打很多的妄想,这些都是你可以了知的。所以我们讲心识有粗显的心识,有微细的心识。第八识它在活动的时候,我们是不能了知的。
不能了知怎么办呢?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根据《成唯识论》在这一段的注解,做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第五把这一科[不可知执受,处了],把它判作所缘行相门。所缘行相门《成唯识论》在这段当中有很多的发挥,我们简单的把它列出两个重点,跟大家来做一个研究:
(一)正明行相
第八识的活动的行相简单的说是不可知执受处了,不可知就是说心识在了别外境的时候是微细不可了知的。那么它所了别的境界有哪些?
一、执受——根身、种子
第一个是执受,它执受五根身跟种子,第八识它把你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身,把它当作自体,跟你有共同的感受。
第二个是种子,种子为什么我们会有感受呢?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一下,比如说你今天去造一个善业,你去参加念佛共修,那么两个小时以后,当然你的第八识有变化,第八识里面善业的种子增长,因为善业的种子它本身是寂静的,所以你内心感到一种安乐跟寂静,虽然这个业力还没表现出来,它只是种子,但是这个种子你就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你去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虽然这个罪业的正式果报在三恶道,但是你造了这个罪业以后就使令你扰动不安,因为这个罪业的体性是躁动的,所以你也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第八识它不但执受根身,它也执受种子,所以内心有罪业种子强的人,他的身心就是躁动不安,一个人福报修的多,善业强的人,他的身心是寂静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受?因为第八识把它执受,它跟他产生一个共同感受。
二、处——器世间
处就是整个山河大地,这个地方第八识不是把它执受,只是把它执持而已了,这叫器世间。
三、了——了别
这个了就是它的一个能缘的见分,前面是它所缘的相分,总之不管是能缘所缘,第八识都是不可了知的。不可了知,这个时候大小乘对第八识的存在就有很多的争议了。诸位上学期研究《八识规矩颂》的时候,有一个偈颂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就是说在小乘的经论当中,没有明显的说到第八识的存在。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于否,这个地方就关键到整个大小乘的一个根本的思想。
在本论当中,为了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虽然它微细不可了知,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个是从教理的证明,第二个是从圣言量的证明,先从教理: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了十个论点,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二)证有本识
我先把它念一遍:
一、持种心。二、异熟心。三、三界趣生体。四、有执受。五、寿煖识。六、生死时心。七、缘起依。八、识食体。九、灭定有识。十、染净心。
这十个我解释其中五个,那么这五个你了解了,其实你要有一个了解,你就相信有第八识,那么你看看能够了解多少了,我尽量解释。
第一个、持种心
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种子。就是说在我们内心的深处一定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识能够去执持我们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我们前面说过是一种功能,它能够把我们的功能累积起来,怎么知道我们心除了造业以外,还有能够保存的功能呢?
比如说我们今天打佛七,打佛七我们前面的三天,重点在于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要忆念弥陀的圣号。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所以我们要念佛号很困难,因为妄想会排斥佛号,所以刚开始是带点强迫,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我们这念心的本性是空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你不断用这个佛号来熏习你的这念心。第一天过去、第二天过去了、第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你就发觉你的心识有明显的变化,你发觉你这念心,佛号变成比较熟境界,妄想变生疏的境界,虽然念佛也是有打妄想,但是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比较顺畅,不是刚开始那么的障碍。
这个时候我们回想一下,你为什么在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佛号能够念得那么顺呢?当然这个不是上帝给你的,一切法是有它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就是说你刚开始前面三天的念佛的努力,你每天都在念佛号,那个专注的力量,一天一天的累积,到第四天的时候,专注的力量才真正的坚强。所以你第四天、第五天把佛号能念好,是因为你有前三天的努力而累积一种专注的力量,可见得我们内心当中,的确有一种保存善恶的功能。
你造善业如此,造恶业也是这样子,你刚开始造罪业的时候,刚开始还不太敢造,造杀盗淫妄的时候还有惭愧心,你造一次造两次到造三次的时候,惭愧心失掉了,你第四次的时候那是全心全意的造业,完全不踩刹车的。所以我们在起善念恶念都是点点滴滴累积的。可见得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持种心,把我们不断的造善造恶的功能累积起来。
持种心到底是谁呢?
当然小乘的学者说,第六意识就可以持种,第六意识它一方面造业它一方面保存,这个时候唯识的论师就说:“第六识是怎么保存,第六识是生灭的。”这个小乘的学者说,第六意识它的第一念消失的时候,它熏习的第二念就把这个功能传给第二念,第二念消失的时候再把功能——就像我们接力赛跑一样,它把功能再传给第三念,所以功能就这样保存下来。虽然刹那生刹那灭,但是它在消失之前,它把功能传给第二念。唯识论师就否定这种说法:
大乘论师说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念传给第二念,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所谓的熏习一定要具足和合性。
我今天在造业,我要把业力的功能传给你,这两个要同时存在。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就是说你今天拿手帕,用檀香来熏习,手帕有檀香的味道,檀香跟手帕要同时存在,你不能够说檀香消失了手帕才出现,那么这个手帕怎么接受信息呢?你第一念在造业的时候,第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既然第一念已经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第二念怎么去接受你第一念的功能?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的背后有一个不造业的心识在那个地方静静的等待,它不造业那干什么呢?它就是去吸收你所造善恶业的功能,帮你记录下来。所谓的持种心。
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心识跟第六识同时存在。当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就把这个功能吸收起来。那么第六识造业的时候是哪一个在保存呢?因为第六识已经在造业,当然就是第八识。可见的在粗显的心识背后,一定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负责保存的功能,这是第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