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开心麻花 (第1/2页)
“春晚笑料,人民创造!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12央视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发布了两条征集令。
其中一条为征集“热爱喜剧创作的个人、自然团体或其他组织”以及“从民间笑话,到幽默小段到精彩语录,作品一经春晚小品、相声、主持人串词采用,将根据使用数量和程度给予投稿者相应稿酬。
从哈文先拜会李牧、张艺谋等知名导演,再到通过微博发出征集令,2012年春晚越来越让人看到希望了。
刘伊菲似乎也想蹭这个热闹,正在苦思冥想了半天幽默段子,愣是一个词都没想到。
“白折腾,茜茜,你就没幽默细胞。”
舒唱忍不住打击自己的闺蜜,主要是这句话她感觉没什么毛病。
“不白折腾。”
刘伊菲眼睛闪闪发亮,终于有人看到我的闪光点了?
舒唱好奇的看着李牧,她是真不相信李牧能说出这么违心的话。
李牧一本正经的说道:“经过你半天的努力,证明了喜剧片和你无缘,以后少了一个筛选项。”
“.有道理。”
“???”
刘伊菲气鼓鼓的坐回了沙发上,好吧,她承认了,她不是做能玩段子的这块料。
李牧慢悠悠的说道:“过几天,带伱去看场话剧,看看别人的段子是怎么写的。”
刘伊菲来了兴趣,扭头看向李牧:“哪个话剧团?”
“开心麻花。”
“好像你之前说过,你向哈导推荐那个话剧团?”
“对。”
“这名字我听过,这几年挺有名的,我也去,我也去,这几年太忙一直没空。”
舒唱连忙举手参与。
刘伊菲白了舒唱一眼,好家伙,忙不忙我难道还不知道嘛。
“行,我找人要几张票,阿姨去不去?”
“我去问问。”
刘伊菲欢乐地走向刘小丽的卧室,不一会便出来了,随后摇了摇头。
“她说已经看过了!”
“.”
原来落伍的是他们
威尼斯电影节如火如荼,国内报道仍不乏浓墨重彩。
郭番也传来了喜讯,多人询问是事实,毕竟片花里,光是那如屏保般的太空景象和飞船,就足够吸引人。
而且听郭番的意思,似乎不少人是因为梦影传媒的名头,而特意来看片花的。
“这也是一种压力,以后的电影搞砸了,怕是会败坏名头。”
李牧也很开心,毕竟市场上认可梦影出品的电影,看来是以前的电影没给这些片商少赚,当然也有他在国际上的名头支撑着。
“李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很看好这电影,他们想第一时间看到成片和我们洽谈买断或者分账事宜。”
“哥伦比亚?”
李牧对于这个名字不陌生,毕竟好莱坞七大嘛,前世《太空旅客》便是由他们制作。
不过没有了詹妮弗·劳伦斯,这电影还能在北美表现亮眼嘛?
李牧不太确定。
而且梦影北美的合作伙伴,一直都是华纳兄弟,毕竟合作开了。
“不着急,到时候让华纳和哥伦比亚一起看吧,价高者得。”
“好的。”
郭番随后挂断了电话。
周讯和黄小明在一旁,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有乘着快艇的好莱坞明星以及追拍他们的狗仔们。
“还是李导的名头好使,就来了几天,感觉事情就超额完成了。”
周讯一边看着风景一边感慨,随后询问道:“郭导,我们还在这呆几天?”
“明天就回去吧,还是你们想在这呆到结束?”
“那都是有资格进入闭幕式的人呆的,我们又不在邀请之列,还是早点回去得了,什么时候郭导拍一部冲奖片,那我们就可以呆到结束了,是吧小明。”
“哈哈哈,郭导,我这还没走过威尼斯的红毯呢,什么时候开部冲奖的。”
黄小明笑着附和道。
“你们想踏上红毯,那还不简单,直接请李导来一趟,带你们走一回就成了。”
“李导来自然是想走就走,只是我们跟着多少就有点蹭的意思了。”
“也不知道李导什么时候开冲奖片。”黄小明看着长达几十米的威尼斯电影节红毯,有些期待的说道。
“你想出演李导的冲奖片?那难度有点高,不知道多少演员等着呢,这其中包括我。”
周讯毫不避讳,“不过我和你性别不同,不用担心抢你的角。”
“.”
黄小明笑了笑,他就想一想,李牧的冲奖片,谁不想参与一下呢。
郭番听着他们的话,对于演员们的想法,他现在也大概知道。
冲奖片也分等级的,像李牧这类能冲击国际奖项的,最被人惦记着。
像张艺某一开冲奖片,多少男女演员降片酬都要参与,不就是图个名嘛,因为张艺某是三大的常客啊,拿奖拿到手软的那种。
《乌龙山伯爵》9月9日将在帝都海定剧院上演。
车上,刘伊菲和舒唱两人还讨论起这一届的威尼斯来,虽然华语片4部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但是内陆这边缺席了。
再加上今年内地电影在戛纳主竞赛单元又全面失利,似乎颓势再度延续。
“为什么呢?”
两人在那研究来研究去,没研究出个所以然。
只能询问着开车的李牧。
“简单来说就只因内地人多钱众。在日益扩张的内地市场站住脚了,国外回收有没有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以前拿奖更多是为了卖个好价钱,现在还不如好好的研究内地市场。
而且,为了符合具有多元价值观、丰富审美经验、多种文化的观众趣味,既劳心又劳力。
不过嘛其实关键还在于,他们曾经没有走出去过,对于自己是否有强悍的能力打开国际市场的格局心怀忐忑,于是,哪怕动了念头,也只能深埋心底。
能拿奖的导演还是会去的,毕竟能赚上一大笔,不过今年能拿奖的导演没文艺片放去威尼斯”
李牧摇了摇头,国内电影人对电影节有认知的误区。
然而误区之外,亦有危机。
欧美国家持续地将30以下的新锐导演输送至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他们的作品新鲜有力,才华折服世人,并为电影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考。
但华人导演恰恰相反,持续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的都是早已功成名就的导演们,华夏原创商业电影仍难登国际主流舞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