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糯米文学 > 禅观与净土 >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2页)
  
  《禅观与净土》(往生篇)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次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有关净土宗往生的问题。
  
  我们上次讲到《念佛篇》,就是怎么样建立我们心中的佛号。我想,经常在念佛的人,我们会发觉,当我们心中要建立佛号的时候,刚开始是有障碍的,因为我们会打妄想。所以,我们原来的妄想跟新进来的佛号会产生一种抗拒、排斥的作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善导大师说要修皈依,要具足皈依之心。
  
  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对阿弥陀佛的功德产生皈依呢?
  
  善导大师说要建立两种的信心:第一个,我们要相信自己, “业障深重,求出无门”。当然,我们一般的人,没有经过观照的人,我们会觉得说,我今生也没做什么错事。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把生命回溯到无量的过去,我们会发觉我们过去已经累积很多的杀、盗、淫、妄的罪业,而这个罪业的力量我们现在已经没办法处理了。就是说,你从现在开始不睡觉,也不吃饭,每天拜忏,也没有用了。
  
  所以,我们现在、今后面对着无量无边的罪业,而我们自己已经没办法处理了。这是第一个概念,先了解自己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是一个需要被救拔的人,而我们自己却没办法去救拔自己。
  
  那么第二种信心呢?相信“弥陀大愿,必定救拔”。你相信阿弥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们。
  
  所以从这两种信心: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业障深重;对弥陀的信心,相信弥陀必定救拔,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生皈依。这个时候,当你再提起佛号,跟你平常念佛的时候那就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那叫一个坚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
  
  也就是说,念佛的人会失败,只有一个原因——你没有决心,因为你认为佛号对你来说可有可无。你这种心态,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都没有用,因为你不能把佛号跟你的生命做一个重要的连结。因为对你来说,佛号在你的生命当中是扮演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角色。也就是说,没有它,我照样活得还不错。这样子,你一辈子不可能把佛号念好,不可能,因为你的心态不具足皈依。
  
  所以,在《念佛篇》,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告诉自己,我们怎么样把自己的生命跟阿弥陀佛的功德做一个明确的定位,你要把位置找对。我们是“业障深重,求出无门”,阿弥陀佛是“万德庄严,必定救拔”。你只要有这种概念,你一定可以把佛号念好。因为你的心态改变了,你从一个“我想要念佛”而提升到“我一定要念佛”。
  
  这个是我们在前面《念佛篇》花了三天的时间跟大家讨论的,怎么样建立心中的佛号。
  
  这次的主题就是,当我们把佛号建立以后,我们怎么样引导佛号,让它导归净土。建立佛号只是建立心中的一种资粮,一种功德的资粮,但是这个佛号临终的时候不一定能够导归净土,不一定。因为你念佛的时候建立的皈依,是跟阿弥陀佛的名号建立的皈依,而导归净土是要建立你跟净土的愿力,这两个所缘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念佛的所缘境是佛号,是阿弥陀佛;往生的所缘境是净土的依正庄严,这是两码事。所以,当我们提到往生的时候,就牵涉到临终的感应道交了。
  
  感应道交,在经典当中讲得最明确的,我们引一段小经文来说明什么叫感应道交。它说,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也提起佛号,他也提起佛号,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往生,有些人没有往生呢?同样是一句佛号,为什么有些人的佛号能够求生净土,有些人不可以?佛陀讲得很清楚,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这个地方讲到两件事:
  
  第一个,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自受用功德是:佛陀是法界身。法界是什么意思呢?圆满自在义。“佛为法王,于法自在。”
  
  但是,当佛陀的功德从自受用转成众生的他受用的时候,那对不起,佛陀不自在。佛陀要把功德跟众生分享的时候,他必须要遵守因缘所生法,佛陀不得自在。当佛陀要把功德跟大家分享的时候,他的关键是什么呢?“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你是怎么想的?你心中有什么样的念想,这个就很关键了。佛陀不能主导我们的念想,佛陀只能够普门示现,佛陀只能够满足众生的念想。
  
  所以,当你提起佛号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说你很会念佛,但是不一定你就能够往生。因为念佛跟往生本来就是两码事。
  
  我再讲一次,念佛的因缘,是对佛号的信心,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往生的因缘,是你跟净土功德的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愿力。这本来就是不同的所缘境、不同的因缘。有些人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很好,但是他对净土是陌生的,他不可能往生。你对极乐世界陌生,你怎么会产生往生的念想呢?这不可能。你肯定是怎么样?娑婆世界的念想!
  
  举一个例子。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个法师叫僧藏法师。这个法师出家以后,在《高僧传》里面说,他白天为大众僧服务,晚上就静坐念佛。所以他的一生主要有两个功德,一个是修福,为大众师修福;第二个就是持名念佛,可以说修学善根。临命终的时候,这两种功德都现前。诸法因缘生,你有栽培这个善业,肯定会现前。
  
  但是他是怎么现前呢?他是福报力先现前,六欲天次第现前,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整个六欲天次第现前。但是这个僧藏法师的心态,他自己认为“非所愿也”,这不是我心中的所求。所以六欲天现前以后,再次第地消失。最后他念想极乐世界的功德,极乐世界才现前,最后感应道交,往生极乐世界。《高僧传》的作者,在这里做出了评论。他说,临命终是一个人内忧外患的时刻,六欲天是何等的殊胜快乐,他为什么能够不为所动呢?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往生的念想。
  
  所以诸位!我们一般正常人一辈子这样子走下来,我们造的业绝对不是净土的业而已,你肯定是造了很多很多多元化的业,各式各样的业,指不定临命终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业会先起现行。那么你怎么能够坚持到最后,等到阿弥陀佛的莲花现前跟他感应呢?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很坚定的往生的念想。如果你抱着一种六神无主、可有可无的心态,那你临命终的时候,肯定是什么东西一来你就跟它走了。所以,当我们透过皈依开始建立佛号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让这所有的佛号导归净土,就是怎么引导佛号。
  
  当然,佛号是受我们心态的引导,“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当这个法界身的功德进入我们心中的时候,阿弥陀佛把功德释放出来,被我们接收到心中的时候,那阿弥陀佛就没有主动权了。就是阿弥陀佛本来是主动的,是无量的功德庄严,但是当这个佛号进入到我们内心的时候,佛陀丧失了主动权,由我们的念想来主导了,“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变成我们的内心来引导佛号。
  
  所以我们这个课程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把我们平时所念的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集合成一种往生的力量。要怎么做,这个重点,还不在于念佛的数目,而是心态的改变。也就是说,我们要怎么样减少娑婆世界的念想而增加往生的念想。就这个概念。
  
  我们看讲义。从一种往生的因缘来说,我们分成四段来说明。
  
  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甲一、生命的主导
  
  甲二、生命的转变
  
  甲三、往生的力量
  
  甲四、结示劝修 今初
  
  第一个,我们谈谈生命的主导者。到底一个人的生命临命终他将往哪里而去?生从何来,死将何去,由什么因素在主导我们生命,首先要了解。
  
  第二个,当我们的导向已经错误的时候——我们现在很清楚看到,我们生命的导向是往娑婆世界在主导的时候,我们应该产生一个什么样的转变?我们如何来改变这个趋势?这两段都是讲修行的理论。
  
  第三个,就实修了。我们应该怎么样建立一种往生的力量,透过这个往生力量的建立,把所有的阿弥陀佛的佛号导归净土?这第三个,这是我们的正宗分。
  
  第四个,我们把前面的整个观念做一个总结,结示劝修,以一个偈颂做总结。
  
  甲一、生命的主导
  
  我们先看第一段。所有净土宗的人,都要先知道一件事情:生从何来,死将何去?就是我们生命临终的时候,有哪些因素是在主导着我们。
  
  天台宗把生命的缘起分成三种概念。天台智者大师,他那个判教,藏通别圆四教,四教判教里面就把它判成三种缘起。
  
  三种缘起
  
  一、 业感缘起
  
  我们一个人的人生,为什么他会快乐,为什么他会痛苦?为什么有些人死了以后能够做人,有些人要到三恶道去呢?第一个概念,就是业力不可思议,“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是学习佛法第一个概念,就是人生是由业力来主导的。
  
  业感缘起的思想,是我们刚学佛时候的第一个概念。但这个概念,它的缺点,会创造一种对立的思考。如果你老是活在业力,你什么东西都是用业力思考,在你的人生当中,你的念想就是善业、恶业,然后就没有了。你根本没有空性的思考,没有心性的思考,只有业力的思考,那么,你这种人容易落入两种极端:
  
  第一个,对生命过度地乐观。比方说人天种性。你既然“万般都是业,半点不由人”,那我来生想快乐,离苦得乐,我当然是多多地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多修善业。这是第一种人。
  
  这种人当然就不知道怕。他为什么做义工呢?他心中有一个强大的念想,就是观想来生美好的愿景。比方说财富,比方说名利,比方说甜蜜的眷属等等,人天种性。他看到了人生的蜂蜜,没有看到人生后面的刀锋。这是第一种人。所以业感缘起,第一个,对人生过度地乐观。
  
  第二个,声闻人,对人生过度地悲观。既然“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诸位知道,业力的东西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造善你也不是一直造善,所以他得果报的时候也是刹那刹那生灭,所以他变成一种思考,叫作灭色取空。
  
  声闻人在业感缘起会体验一个道理,叫“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他用无常这两个字的概念来看遍人生,他觉得人生都是暂时的,都没有价值,“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他把所有的生命的希望寄托到哪里呢?“寂灭为乐。”他认为,只要是有为的生命,你就要付出代价,因为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悲哀的,都是不幸的。人生的快乐只有一种情况,让生命现象消失掉,让寂灭的现象现前,这是唯一的出路。这种思想也太过极端,过度地悲观,否定了所有生命的价值,否定了一切有为诸法。
  
  所以,业感缘起的好处,会让一个人谨言慎行,注意业力不可思议。但它的缺点,容易落入乐观跟悲观这两种的思考。
  
  举一个例子,业感缘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目犍连尊者的灭度。目犍连尊者我们都知道,佛陀弟子里面神通第一的。他老人家有一天在山中打坐,以过去的业力看到了执杖外道朝他那个地方走过来。当然,阿罗汉不想要惹事生非。以他的神通力,这些外道算什么呢!目犍连尊者可以一手把须弥山给擎起来,把须弥山拿起来!但是作为阿罗汉,他就是无诤三昧,他就是不想跟众生有这种纠纷。所以他就用神通力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继续打坐。
  
  但是没多久,执杖外道又到他打坐的地方去了,他又用神通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如是第三次,执杖外道还是出现,他就知道业力不可思议,闪不过了,所以他没再离开,就被执杖外道打死了。在《阿含经》上说,目犍连尊者是被打成肉酱啊,是阿难尊者用衣服把他的肉包起来,到佛前,他才用神通力把他的肉结合起来,向佛陀礼拜以后再入灭。为什么?因为神通难抵业力。
  
  再举一个例子好了,比方说释迦族的灭亡。诸位!“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佛陀,贵为佛陀,他保护不了他的家族啊。释迦族的灭亡是,琉璃王派了大军要去灭释迦族,佛陀在路上经过三次的阻碍,都没有成功,结果释迦族整个家族被灭掉,一个都没有留下。那整个恒河啊,杀到血流成河,都是红色的。目犍连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救起了五百个壮丁,希望能够留个释迦种。结果杀完以后,救起来的这五百个壮丁也变成血水。为什么?因为“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业力不可改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